在近期火箭与勇士的焦点战中,火箭主帅乌杜卡坚持使用“砍海王”战术引发热议。
面对勇士灵活的小球阵容,火箭没有选择跟风换防,反而让身高2米11的亚当斯(海王)长时间驻守内线,用高度压制对手突破,甚至不惜牺牲部分进攻流畅性。
勇士的“砍人战术”试图打乱火箭节奏却收效甚微,反而因自身投篮失准陷入被动。
而火箭场上虽有格林这类防守弱环,却未让勇士抓住明显漏洞,最终凭借身体天赋和战术执行拿下关键胜利。
火箭这场比赛的胜利,表面看是“身高碾压”,实则是乌杜卡对现代篮球的一次逆向思考。
勇士的小球体系曾引领联盟潮流,但火箭反其道而行之,用大个子阵容筑起“禁飞区”——海王的护框、申京的策应、阿门和伊森的锋线扫荡,形成立体防守链条。
这种策略看似笨重,却精准戳中勇士痛点:库里和汤普森的外线火力再猛,也难突破“长人阵”的干扰;追梦格林的策应再精妙,也难在拥挤的内线找到传球路线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格林的角色。
球迷批评他“拖累防守”,但换个角度看,格林的存在恰恰是乌杜卡战术设计的“烟雾弹”。
勇士试图通过点名格林制造错位,但火箭用换防速度和协防密度弥补短板——格林只需短暂延误,身后的海王便能完成封堵。
这种“以高制快”的博弈,让勇士擅长的转换进攻和三分雨无从施展。
篮球战术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。
火箭用天赋压制破解勇士体系,不仅是一场战术胜利,更是对“唯小球论”的挑战:身高、力量、对抗这些传统优势,在特定场景下仍是决胜关键。
球迷们常说“得篮板者得天下”,而今天的火箭用行动证明,“得高度者得主动权”。
这场“以小搏大”的攻防战,你看好哪种打法?
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,点赞关注,下期深度解析NBA战术风云!